长平VS四平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但又总是有所不同,一切似乎都有定数,但又都充满了变数。这里想说一下两个历史上的对决,似乎完全不同,但又总觉得那么相似。
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确定其霸主地位的关键一战,这一战赵国不但主帅赵括战死,连带四十万赵国降兵也变成孤魂。这场大决战的起因是秦国攻打韩国上党,切断了这个地区和韩国的连接,韩国于是打算割地求和,把这地区划归秦国,但镇守上党的郡守不想就这么便宜了秦国,又想借赵国之力打击秦国,于是提出上党一共十七座城池白送给赵国。这么大的好处赵国赵孝成王既喜又担心,于是找大臣们商量,反对的认为不要招惹秦国,赞成的觉得要多难才取得一座城池,现在一下十七座,不拿白不拿,秦国有什么好怕的,又不是没打过。最后赵王还是抵不住诱惑,照单全取了这些城池。很自然秦国马上兴兵发难,赵国老将廉颇奉命迎战,但连输了几阵,损失了几员大将,只好退到长平关门死守不出。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很长时间,秦国和赵国都想尽快打破这种耗时耗粮草的局面。据说秦国使用反间计,让赵王启用了年轻的赵括,不过我想这种事关生死的决战,不是几句挑拨就可以轻松成事的。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,聪明好学,自小熟读兵书,大概是因为赵括提出主动进攻的方案得到了赵王的认可,于是临阵换将。赵括上任后连续更换了很多将官,估计都是廉颇的心腹,仗着老子上阵杀敌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看不起这位少帅,在一番折腾后,赵括开始了对秦军的攻击。这个时候的秦军也换了主帅,白起秘密的出掌秦军,利用赵括急于开斋立功的心理,诈败了好几阵,把赵军慢慢的引出来,然后派出2万多精锐将赵括的退路切段,同时派兵冲入赵军阵营使其一分为二,在将赵军团团包围后,秦王亲自到前线助阵,将能派上阵的所有兵力全部用上。赵括被围45天后,在既无救兵又无粮草的绝境下,只好孤注一掷领兵突围,冲阵时被秦军射杀,失去主帅赵军纷纷投降,但被白起坑杀40万将士,仅有少量年轻的士卒被遣返去给报信。
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其主帅赵括难辞其咎,赵王大概有催逼他尽快打退秦军,廉颇的部将也可能不听号令故意捣乱,但原本赵国以逸待劳,在出战没有把握的时候,保持守势,至少表现出不急于求战的态势,看准时机再奋力一击就不会有纸上谈兵的说法了。
和长平之战一样,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四平之战也是成败非常关键一战,双方在四平前后打过四次,这里说的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。这次战斗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这是国共内战期间,国军最有机会消灭共军最大的主力东北野战军的一次战役。这次攻守战林彪所部在四平几乎被其师兄杜聿明给全歼了,作为国军来说,真是煮熟的鸭子看着飞走,实在是非常可惜。
抗战胜利后,中共看准时机,将共军绝大部分的兵力押宝东北,派林彪出掌主帅,打算独占东北。毛泽东认为东北仍是真空状态,从日军收缴的武器在苏军手上,大部分都会交给共军的,把东北攥在手里并不是很难的事情。在苏军撤出东北后,国军海陆并进杀进东北,并很快就和东北共军接上了火。林彪在到达东北后发现,所谓的敌弱我强完全是误解。军队来自四面八方,成分很复杂,说是乌合之众也不算很过分,武器也没开始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拿,后续到达的部队根本没必要的装备。这个时候国共双方在四平展开激战,毛泽东的命令是死守,只要能守住四平,就可以在谈判桌上逼迫蒋介石让出东北。
林彪一生最擅长的是运动战,很少应该是从来没有死守过一个城市,但毛泽东的命令还是要执行的,尽管从一开始林彪就认为四平不应该死守也守不住。在坚持一个月之后,国共在谈判桌上根本没法达成协议。林彪的部下也越来越怀疑这样下去会全军覆没,甚至越过林彪直接给毛泽东发报要求撤退,但一直没回复。在坚持一个半月后,毛泽东仍不断打气要求死顶,但林彪最终下令退出四平,部队已经开始撤出四平时,林彪才致电毛泽东,我部弹尽粮绝,敌人从各方突破城防,四平失守,正在撤离。林彪大幅度后撤,这次撤退途中林彪的保密科长叛逃,带去林彪军队部署的绝密情报,使得国军掌握共军已然溃败,于是放弃谨慎的追击,改为平行机械化全力追赶。林彪在撤退前已经沿路做了部署,部队边打边退,中间还做了些反击,总算是命不该绝逃出生天。按毛泽东的计划,林彪部应该退守沈阳和长春,但林彪这时根据东北的世纪态势,毅然否决了毛泽东的打算,放弃沈阳放弃长春,一直退到 了哈尔滨,甚至连哈尔滨林彪都没打算停留的。也正是因为林彪的临危不乱和大踏步的脱离追兵,保住了老本,也把国军分散到了各个占领的城市,才使得共军可以在站住脚后,各个击破分割蚕食,完全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。如果这次四平决战林彪处置失当,很可能就不会有两年后的辽沈战役和之后的平津战役,天下归谁就真难说了。
胜负似乎都在一线之间,也就是这些许的不同成王败寇,也就是这毫厘之差,就成就了天差地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