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诊
哥哥这两天咳嗽的很厉害,之前约了家庭医生。自从新冠发生,家庭医生一般都是先和病人通电话,了解病情,开药然后看效果如何,如果没有改善才会约时间见面诊治。这位家庭医生我认识超过10年,是个老医生,他在电话里问了下情况,认为是哮喘引起的,开了些类固醇的药物,但用了两次完全没有改善,而且哥哥自己感受完全不是这个病因。于是我再打电话想和医生约个见面的时间,但要等一个多星期才有时间。这边其实和家庭医生约时间在1-2周之内都算是很快的,我一个朋友他的家庭医生每次约都要等一个月,基本什么毛病都好了。约好时间后我告诉哥哥,但这时咳嗽已经非常严重,到晚上根本就睡不着,而且哥哥说不相信这个医生,我想想就说要不去看急诊算了。听到这个建议哥哥马上说不要,因为前年他在岛上打球,手指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方球杆打中骨裂,于是去急诊打石膏,结果等了11个小时,所以他一听去急诊马上就很抗拒,说不去。我解释这是大医院,医生比较多,应该不用等这么久的,但哥哥还是坚持不去。既然他说不想去,那我就想着自己在家里好好休息一下,自己喝些止咳水,但过了一个多小时,估计实在是太难受,还是改主意说得去看急诊,于是收拾一下马上出门。
在加拿大这些年,其实急诊也去过几次,最近那次是因为孩子们的外婆,也就是我岳母忽然觉得呼吸困难,头晕难受,于是去看了急诊,其实这里当地的医院并不用等太久,但那也是在新冠发生之前。这里提到两次新冠,可以说现在很多时间线都是以新冠来划分,这场持续前后3年的大流行病,真的改变了很多事情,最大的变化就是很多工种变成了居家办公,即便现在大流行病已经结束,这个也没办法回到之前。
开车来到医院,我把车停在附近的街上,因为医院停车场一般收费比街上要贵不少,我们到的时候大概是晚上8:30,我正打算用电话付款,结果发现咪表上显示晚上8点后是免费的。于是我和哥哥步行去医院的急诊,进门有个护士让我们把口罩戴上,手用消毒液洗洗。急诊室里面人并不多,今天是星期天晚上,我开始还以为会很多人,但里面看不到5个人坐那等。我们先是在入口处排队,见到第一个做登记的护士,她先把健康卡拿了做登记,然后询问什么原因来看急诊,接着量了血压和体温,很快她说哥哥在发烧,拿了3片退烧药和一杯水让先吃了,接着就说她这可以了,坐在大厅里等叫名字。这个急诊大厅其实很小,里面如果坐满估计也就20个人的样子,没等多久大厅另一个窗口就喊我们了,一样就是核对身份,询问了一下病情,然后打印了一张病历表,让我们去3号区等待,并指明了方向。
按照护士的指示我们去到3号区,其实这里的标志还是很清晰的,地上就有大大的箭头写着1、2、3区,其实就是按着走就可以了。进入这个三号区,里面和之前的大厅差不多,里面有两个值班护士,我们把病历交给其中一个护士,收了就让坐下等叫名字。这个等待厅里有4-5个病人,其中有位年轻的妈妈,不知道是不是车祸,膝盖明显破了还在流血,怀里还抱着个小孩,也没其他家人陪着,感觉好辛苦,很快她就被护士领走了。我们坐了大概不到10分钟就叫名字了,护士看着病历又问了一遍病情,然后让哥哥去拍个X光片,护士让我就在原地等就好了,她把病历给了一个男护工,让哥哥跟着他过去。到目前我们基本都没等多长时间,从进门到现在感觉一切都既快又有序,大概也就10来分钟哥哥就拍完片回来了,又坐了没多久,我们就被领进一间小诊室,让我们在里面等医生。
我看了下表,这一路下来大概45分钟左右,哥哥进门之前还跟我说如果等太久就回去算了,可能他自己还是给上次在岛上的急诊给搞怕了。这是个很小的房间,里面摆了两张大的椅子,估计平时是输液用的,我们在里面等了大概半个小时多就见到医生了,这是个白人医生,年纪大概40多的样子,他听了下肺音,又看了下嗓子,就说片子看起来肺部没事,应该是病毒感染了,最近这里每天都不少这样的病人,就是喝些咳药水,多休息就可以了。他又开了两颗药让现在吃了,说是可以让喉咙没那么疼的。吃了药我们就离开了,这时不到11点,整个过程大概2个半小时左右,感觉还是很快也没什么耽搁的。
网上不少声音说加拿大这边办事效率低下,记得很久之前听过一个传说,一个人和别人打架把头打出血了,流着血跑去急诊,结果就让他等那,后来等了很久血自己止住了,他感觉没啥事就自己回家了。我记得有次等急诊的时候有个介绍,就是说的这种如何判断病人的紧急程度的,就是有些我们觉得很严重的也许并不是很紧急,相反有些看着很普通的小病也许可能致命的就会马上见到医生。这些我想还是相信医院的专业能力,以我个人的感受,这边办事循规蹈矩,慢的时候真的等得很无奈,但一旦快起来那真得叫快。不但是看个急诊,移民的申请其实也是差不多的。
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轨迹,也许我们需要的就耐心和顺其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