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是今年(2025年)新出的,按照惯例,我向本地图书馆建议了这一本书,经过大概一个半月的等待,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它的第一个借阅者。由于大部分内容都比较熟悉,生词也不多,在没有非常刻苦的情况下,用了12天,我就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。和往常一样,读完一本好书,需要写个读后感来强化一下阅读的效果。
说起英伟达,不得不先说一下黄仁勋(Jensen Huang),网上有人称他老黄或者皮衣刀客。按照从本书阅读得来的信息和我以前所知道的,下面先介绍一下老黄:
关于老黄,在网上的信息已经足够多,没有必要再一一赘述。我在这里是列一些和本文主题相关的部分:
勤奋,在正确的道路上
他很勤奋,并且在正确的方向上勤奋。这可能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的共同特征。例如,巴菲特老爷爷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会成为富豪,并且一生都在这个道路上跑步前进:
One time, while Warren was slurping Mary Falk’s chicken noodle soup, he declared that he would be a millionaire by age thirty - and enigmatically added, “and if not, I’m going to jump off he tallest building in Omaha.” — P20 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 by Roger Lowenstein
巴菲特说上面的话的时候还是个12岁的孩子,好像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剧本。回到老黄,可以说,老黄知道什么是未来。现在人们常说 CUDA 是英伟达的护城河,但是在起初的时候,没有任何一家其它的公司在类似的系统上进行投资。只有老黄,在牺牲公司的短期利益(短视的华尔街对其估值多年为零)的情况下,持续不断地在CUDA进行巨额投资。类似的还有 Deep learning, Ray tracing , AI 等等,不得不说,这是一种天赋。虽然CUDA 和 ML (机器学习)等都是他手下的人发现的机会,但是老黄决仅仅在上面瞄了一眼,就能决定定在上面下重注。
争强好胜
老黄有天生的争强好胜的性格。例如:有些员工自认为自己的乒乓球水平不错,就挑战老黄,但是,能拿1-2分就不错了(那个时候还是21分制)。也许有人会问:是不是这些员工巴结领导,故意输这么多?我想大概率不是,我自己也喜欢打乒乓球,也算是街边高手(业余里打的不错的),年轻的时候和广东省退役的队员打过,好像对方也没怎么用力,也就能得1-2分。关于专业的选手降维打击业余选手的例子,可以参考韩寒同学的文章:《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》。老黄的双打在美国是拿过第三名的,属于专业选手。他的教练的女儿 -Judy Hoarfrost - 曾经是中美乒乓外交时美国队的一个队员。所以,这只能说明老黄的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得他在水平悬殊的情况下,也不会让着自己的员工,这种性格在他对他生意对手的态度是一致的。老黄也喜欢下棋,当然他是下不过他手下的一些国际象棋高手,这个时候,他就很生气,问对手咱们打一局乒乓如何?
很强的专业能力
老黄是工程师出身,他在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取电机工程学士学位,后于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。在他创立英伟达之前,曾经在AMD担任微处理器硬件工程师以及在 LSI Logic 担任核心硬件设计总监。
一个搞无线产品的小头目竟然说:老黄对无线产品的理解比我自己还强
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做生意的能力
在高科技公司,我们经常会看到外行领导内行的失败案例。例如苹果从百事可乐请来的CEO,还是乔布斯亲自请来的,还把他自己赶出了苹果。微软在鲍尔默做CEO期间,微软错过了许多商业机会,包括触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。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,Windows Phone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为0.3%。2013年8月,鲍尔默披露即将在一年内退休,微软股价应声上涨了8%。
而老黄,除了刚刚的专业能力,做生意的能力也是一流的,下面这段视频是老黄十几年前(2011年)在斯坦福的演讲:
Jen-Hsun Huang: Stanford student and Entrepreneur, co-founder and CEO of NVIDIA
我六年前看的时候,下面的评论寥寥无几,现在有好几百了,但是,就这这段视频,促使我投资了英伟达。有兴趣的读者,这个可以反复看,常看常新。
长期主义
古人云:英雄所见略同,亚马逊的创始人贝左斯曾经出过一本书叫《长期主义》。其实,老黄更是一个长期主义者
英伟达和老黄是一体机
He had build a company in the image of his own focused yet far-ranging mind. —P197
Jensen is DAVIDA and NVIDIA is Jensen
也许有人认为上述的表达有点夸张,但这的确也是一种事实。
卷王英伟达
下图是英伟达自1999年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,经过多次拆股后,它从5分钱一股成长到122元一股(2025年4月15日), 2440多倍。换个方式说,如果在1999年买了一万元的股票,不算分红(它的分红估计是满足某些基金持仓的需求,是象征性的。这样的公司,现在还没有到大力分红的时候),现在会有2440万元了。
注意,上面说的是如果,我没有这样的眼光在1999年就买入它。在羡慕嫉妒之余,我们来思考一下,是什么让它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,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回报呢?
卷的不是同行,是时代
在技术发展上,英伟达不是“适应变化”,而是主动定义时代节奏。老黄在公司内部制定的节奏——6个月一轮迭代,几乎是整个半导体和AI产业的两倍速甚至三倍速。每一次技术浪潮刚刚露出水面,英伟达就已经做好了硬件支持、软件框架、生态合作的布局。
CUDA 是例子,Tensor Core 是例子,Hopper 架构、Grace Hopper 超级芯片,甚至是 DGX Cloud 都是例子。它们看似是在回应市场需求,实际上是在引领需求。老黄不只是参与竞赛的人,更像是划定比赛规则的裁判。
比如 2022 年底 ChatGPT 火出圈之前,英伟达的 GPU 就已经是 OpenAI 训练 GPT 系列模型的核心硬件。这不是英伟达“运气好赶上了 AI 浪潮”,而是英伟达主动塑造了 AI 浪潮的底层算力逻辑。
内卷的极致,外卷的胜利
很多公司“卷”是内部消耗,流程越来越复杂、部门互相内耗。而英伟达的“卷”体现为三个关键词:技术信仰、协同速度、终局思维。
技术信仰:英伟达内部工程师普遍认为,“把最难的问题解决掉,公司自然会赚钱”。这种朴素的“技术本位”,反而让英伟达避免了许多企业的短视行为。
协同速度:一个新技术从想法落地到产品交付,只要能说服老黄,整个公司会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资源调度。这就是“Swarm(蜂群式)”机制——老黄发现一个方向,整个公司像打仗一样冲上去。
“It was a period of several months where Jensen was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and started asking increasingly deep questions and then started encouraging the company to swarm to machine learning” P197
终局思维:很多企业做的是一两年的战略规划,英伟达做的是10年尺度的路径设计。CUDA 从2006年发布,到2016年才开始爆发,这中间十年,它没有停过。
结语:向卷王学习什么?
对于读者、投资人,乃至所有对技术与未来世界感兴趣的人来说,英伟达和黄仁勋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传奇,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:
长期主义不是口号,而是能扛过漫长黑夜的韧性;
技术信仰不是玄学,而是用工程师思维改造世界的路径;
自我迭代的速度,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。
这个时代,已经不是“慢慢来”的时代了。每一个向未来奔跑的人,都或多或少活在“老黄定理”的世界里。
就憑你總結書中對老黃的描述,我可能就不拋售手中虧了不少的 NVDA 了(反正本來錢不多)作為長線投資者,投資長線視野的公司,好像是自然而然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