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身走我路
高二的时候有次班级组织去清远旅游,在路上有个同学带了个小录音机,那是叫什么walkman,其中有首梅艳芳的歌“孤身走我路”印象非常深刻。这次旅游一大帮16-17岁的男女同学,其中有几个女同学很漂亮,但那时候自己总是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,除了心里有些喜欢,但根本连暗示都不敢。一路上我只和另外两三个男同学一起,这首歌给我那段经历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那个时候其实香港的影视歌曲在内地特别广东特别流行,现在每每重新听着那些熟悉的歌曲,都不得不感叹其意境和音律的登峰造极。当时很多的香港歌曲都是日本原创的音乐,再由曲作家填上词。但香港自己也有不少作词作曲并自己演唱的歌手,风华绝代让人难以忘怀,Beyond的黄家驹,陈百强等等。那时间大量影视和歌曲作品层出不穷,似乎那真是香港最光耀的时光。现在也许是自己落伍了,感觉香港乐坛再无什么拿的出手的作品。
除了歌曲,80-00那段时间的香港电影也是非常高光的时刻,现在看很多电影不但演员的演技出色,故事情节也很有趣。那时候整个香港社会都是一种很宽松的环境,广播电视节目什么都敢说敢骂。记得香港电台有个节目叫“头条新闻”,这个节目我非常喜欢看,节目把一周最热门的新闻配上相应的歌曲,把有些枯燥乏味的新闻演示的非常搞笑有趣。这些年好像有人指责香港电台是受政府资助,广东话叫食碗面反碗底,就是不帮政府说话的意思。这个说法我作为在国内宣传口工作多年的半个同行来讲,觉得可以理解但不可以忍受,很多感受和说法并不是你怎么说别人就会跟着你想的。如果希望别人相信你说的,至少要别人愿意听你说。
最近新闻很多关于香港人北上消费,两地间的差别也慢慢缩小,很多时候社会的发展让人无所适从。香港回归之后,特别是经过之前的骚乱、疫情、国安法这些影响深远的大变故后,两地间物理上的间隔越来越少,而两地间的差别也在不断缩小。感觉就是原本河水不犯井水,现在中间的护城河挖开了,所谓水往低流,内地的消费水平相比香港是很低的,作为消费者很自然的就会涌入。我想这会形成一种类似反馈电路的结果,就是香港人不断进入内地市场,推高价格,同理香港方面不得不降低价格留住客人,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,香港的价格和国内不再有很大差异时,这种单向的流动就会结束。
其实作为香港来讲,因为国内对外开放市场已经形成,所以香港作为进入内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已经是慢慢消失了。但香港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地区,其法律系统、经济结构、政治人文条件,这些优势仍然很独特,香港还是应该面对现实,把手里的好牌整理一下,在政治争拗已经相对结束的状态下,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活力,改善和调整与世界特别是美国因之前政治原因造成的紧张关系,和中央政府协调合作,把香港一国两制中两制的优势突出强调出来。这个世界是充满变数的,只要不放弃,机会总是会来的。
孤身走我路,是痛苦也是自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