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策略马后炮
抗日战争中四种不同的策略的马后炮。中日之间的对抗可以追溯到明朝,到甲午海战之后,日本成为亚洲的霸主,随着满清的没落,中国近代战乱不断,民不聊生。日本在东北培植了满洲国,卢沟桥事变后全面进攻中国,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开,日本急于摧垮中国,称霸亚太。
这个时候中国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,在中日持续八年的战争中,有四个不同的作战思路,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更好。
首先是正统的将委员长,作为军政的掌权人,蒋校长坚持正面作战,寸土不让,在一个个城市坚守。抗日战争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,蒋委员长勇于担当,挑起了对抗日军的大任,并号召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男女老幼,共同对抗外敌。日军开局可以说所向披靡,由北向南攻城克地,但蒋政权坚持全力抵抗誓死不降。日军在中国战场泥潭深陷,进退两难。也正因为这样,陆军无法向北出兵苏联,助德军一臂。海上,在太平洋海战中消耗殆尽,以致都要两亿玉碎。可想而知如果不是蒋校长的坚持,日军无后顾之忧,那么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很难预测。
但从具体的战略战术上说,校长还是棋差一招,之所以能最后战胜日军,很大程度确实是因为世界格局的转变,借同盟之力,才把日军击溃。而在随后的国共内战中,国军仍然是一贯的招数,坚守各大城池,一个都不愿放弃,结果被共军一个个的端掉,最后被迫退守台湾。
第二个是被世人咒骂汉奸的汪精卫,他的做法是投降妥协。汪精卫因为这个汉奸的骂名遗臭万年,以致对这个人物也是被完全否定。这里也是以假设的形式,猜猜他到底是何打算。汪精卫此人年轻时不但是个才子,而且还是个勇士。曾经进京刺杀亲王,事败被抓后想着难逃一死,在狱中写诗明志:
慷慨歌燕市,
从容作楚囚。
引刀成一快,
不负少年头
所谓文如其人,可见此人应该不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。那汪精卫和日本政府合作为那一出呢?一方面也许是汪在政局中不敌蒋介石,大权旁落。而另一个更大可能是,让日本吃掉中国,使得两个国家合并,假以时日,中国反手把日本打倒在地,那时候东京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这个元朝、清朝都是先例。中国的文化和人民,具体极大的容他性,只要合并在一起,最后都成了华夏一族。这也许才是汪精卫的如意算盘,但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,这天方夜谭似的梦想,直接在中华民族的强大对抗中灰飞烟灭。
第三种策略是毛委员的论持久战。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从结果来看过程,毛委员是最后得天下的,所以他的见解和道行肯定是高过委员长。实际上经过国民政府的5次围剿,共军几乎是被完全消灭了。经过所谓的长征这一长途溃逃,共军到达陕北时不到1万人,在这穷乡僻壤中,很难再翻出什么大浪。如果不是日军入侵,国军抽身迎敌,那么共军最后被全歼大概也只是时间问题。所以中共的翻身和夺权,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日军的,这也是多年之后,毛主席在会见日本首相时,对日军的入侵表示感谢的原因所在。在毛委员的心中,日军远来,后勤给养迟早要他们的命,只要陷入胶着状态,日军迟早会被拖垮,到时候就算你不打他,他也得圈起铺盖回去。而国军和日军拼杀消耗,正好给了共军发展壮大的绝妙时机。毛委员是帝王思想,见识和谋略完胜蒋委员长,就算日军没被美苏击溃,假以时日,还是会被共军赶走的。
第四是林彪元帅的主动出击。在日军步步紧逼,国军地盘一个个丢掉,整个国家都陷入恐日的氛围下,林彪提出对日作战的方略,就是要主动出击,机动歼敌。原因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,日军孤军远征,必须速战速决。国军集中大兵团死守一个个大城市,这正是日军最希望的,日军有海陆空三军的绝对优势,他怕的不是城坚人多,他怕的是找不到主力决战。你坚守上海,我把上海一围,天上炸海里轰步兵往里冲,以国军的军力,除了挨打还是挨打。上海失守,南京失陷,武汉还是没保住。林彪提出的方案就是主动出击,在运动中消灭敌人。这应该是日军最害怕的战法,但当时的林彪手里只有一个115师千把人,就这样还是在平型关摆了日军一道,利用有利地形消灭了日军一个大队,成为中国抗战的第一次胜利。真是可惜,如果林彪当时有四野百万之众,那日军那有可能占领大半个中国,或者改说根本都不敢上门来。
历史没有如果,将来只有可能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