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人
今天忽然想说说自己和这边不同种族的人打交道的一些经历和感想,在加拿大对于族裔、种族、宗教信仰、少数群体的保护还是很不错的,各个民族、不同肤色、不同宗教之间的相处我自己感觉还是很融洽的。我的职业原因经常和不同的人打交道,很自然的对这方面有更多更直接的感受,这里想分享一下。
关于印度人,华人有些观点感觉有些歧视,主要表现在称呼上,有的叫阿三,有的叫阿叉。其实接触多了,我对印度人的印象其实他们和华人是非常相似,而且有些品质更胜很多华人。我读书的时候经常说中国人勤劳勇敢,在我接触的很多印度人中,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勤劳和忍耐力。
我们家里很喜欢吃蓝莓,每年夏天都要去蓝莓园里去摘蓝莓,这边直接到园子里采摘叫U-Pick,除了蓝莓还有苹果、草莓等等。我们去过几个附近规模比较大的蓝莓园都是印度人的,早几年我去的一个蓝莓园在华人圈很出名,每次去门口停满了汽车,几乎全部都是华人,这个园子的特色是有专车在停车场把客人接上送到果园里去,自己摘每磅2加币,可以一边摘一边吃,保证新鲜。因为人实在太多,所以后来我们就去了稍远些的一个蓝莓园,人不多而且果子很大。
因为人不多,有机会和老板娘聊几句,这位印度大姐看样子40岁的样子,她们的房子就在蓝莓园里,是个巨大的house,这种房子在列治文不少,被戏称叫怪兽屋。因为这边房子的面积是按土地大小比例来规定的,这种园子一般都几亩地起步,因此房子可以盖的超大,所以有些华人为了能盖这样的巨宅而去买农地。因为这个老板娘的房子就在园子里,有时候没人她就在家里忙活,我到那看没人在档口就去按她家门铃。
这个园子是这个老板娘老公的爷爷辈在40-50年代买下来的,已经是第三代了,现在的市值已经超过千万了。印度人的蓝莓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果树很整齐、地面很干净。之前我还没太大的感觉,但我曾经去过两个不同的华人蓝莓园,那反差真是太大了。这两个都是朋友介绍的,也都是朋友的朋友买下,目的估计都是想炒地皮的。第一家用简易的围栏围着,入口的牌子上写了个电话号码,说摘完打电话收钱,我们出来的时候打了电话,一个年轻的女士开这个豪车过来,装模做样的称一下然后收钱,我都怀疑这几斤蓝莓够不够她的油钱。第二家更加离谱,这一走进去都几乎要迷路了,里面的树根本就年久失修,横七竖八的到后来差点找不到出来的路,带我们去的朋友打给园主说怎么付钱,直接就说不用啦。
之所以有这么巨大的差别,我想很大可能是之前来加拿大的印度人基本是农民,所以买地是种庄稼的,而华人移民可以说大部分是学生、技术移民、然后就是投资移民,所以大部分根本没农耕的经验。
印度人对土地和房子有着和华人一样的热情,我打交道的印度人大多和房子有关。这边盖房子的大部分是印度人,我自己那个新的房子就是印度人盖的,印度人盖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和快。我认识几个华人的建商,其实大部分的工作都还是找印度人去做。印度人盖的房子快是很快,但问题也是不少。我那个新房子的邻居是同一个建商盖的,但5-6年后发现客厅在下雨的时候漏水,我爬上去帮他们看过,其实就是最高处的去水就流到主层屋顶,再顺着流去雨水槽,时间长了上面有些垃圾,水就被积聚成个小水窝,慢慢就渗到房子里,从天花板上留下来。
其实我这个房子除了没漏水也没倒之外,问题真是很多,我刚住进去就发现卧室的电源经常跳闸,我后来自己检查有个插座的火线裸露的部分太多,结果碰到地线上,整个底座都打火成黑色的了。其他油漆、门窗那问题多得很,但那个建商也是爱理不理的。我想这也是对印度人盖房子很多抱怨的主要原因。
老一辈的印度人买了房子和土地后,一般都不会卖掉的,他们早期很多是一大帮亲戚朋友凑钱买的。曾经我曾经和朋友一起买了几个房子,打算再买2-3个拼在一起盖公寓,其中一个目标房子是个印度家庭买的,谈的时候一下子来了7-8个人,很明显可以感受其中几个人很想卖掉,但后来谈不下来,因为这种合伙的房子,如果没有事先签订协议,是需要所有持有者都同意才能卖掉,这难度可想而知。
但有种情况是必须卖掉,就是政府征地建马路,也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地方,其中一家是正好挡在一条新建马路上的,市政府直接就收了,价钱大约比政府估价高一倍,当时那地段一个旧房子估价大约75万,政府出的价钱大概150万,这边我听说是没有钉子户这说,如果是市政道路征地,那地主是不可以拒绝的,但这个我没去求证过。尽管是高出估价一倍,但这个价钱未必达到房东的期望,毕竟拆迁在那里都是天上掉馅饼的梦想。
下次再讲讲其他族裔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