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本新书,我有个习惯,每次到图书馆,都要浏览一遍新书。在刚进图书馆门口的一个显眼的位置,那里陈列着最近图书馆新进的书,一般来说,那里会有10-20本左右,我都会快速瞄一眼,有些书从书名上一看就显然不是我的菜,那就不去理会了。对于不确定的,我就拿起来翻翻,没有兴趣的,就先放一边。按照这个逻辑,我选择了这本书,由于太新,目前还没有中文版。我就硬着头皮,抱着字典,耗时超过40天,在网上延期了两次(因为不允许延期第三次),终于看完了。
在书中第6页下面的脚注里这样写的:
1945-1965 Baby boomer
1966-1979 Gen X
1980-1995 Millennials
1996-2010 Gen Z
当然作者说上述分类取材于 Sarah Brown 在 2017年9月17日在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所发表的文章。
按照上面的分类,我属于X世代,我的孩子属于 Z世代,我们属于本书重点关照的人群。
在这信息充分披露的年代,两位作者在网上都可以很容易地查得到:
本来,每一代父母和他们的下一代都存在着代沟,但是对于最新的要成为成人的一代,Gen Z来说,他们面临着更特殊的情况,就是他们在儿童时代,移动电子设备就开始流行(iPhone etc.),再加上刚刚过去的疫情(正是他们这代人早期一批人大学必要找工作成家立业阶段),于是很多人不情愿地回到父母家里居住,或者说有些还没有走出去。两代人之间,细微又复杂的情形每天在家里上演。这对两代人都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本书用许多翔实的案例来分析,跟踪他们的客人(当然,隐藏了真实姓名),并且给出了可实践的方案。也有一些太过复杂的案例,似乎作者也没有太好的方案,准确地说,就是没有四海归一的方案。很多时候,需要当事人的觉醒,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才会有改进的动力。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时候,怎么会改正?又怎么会有进步?
总之,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说,这是一本好书。我在此就不做蹩脚的解读和剧透,需要看的人自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。但是,不论你是出于父母(X世代 )一方还是孩子(Z世代)一方,我都极力推荐你看看这本书,因为事实上,大部分家庭都没有走到书上的案例描述得那么极端(这个也符合正态分布,当然也不排除有,甚至比那些案例更极端的),也许你看了此书后自觉地调整自己行为和说话的态度,对整个家庭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的效果。
虽然本书的作者和其中的案例都是美国人,但是,人性都是相通的,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,里面的父母的想法和我的基本是“英雄所见略同”。借此机会澄清一下很多人对西方人的刻板印象:父母不会管孩子的,尤其18岁以后;父母老了,孩子也不管。因为孩子打冰球的缘故,我有很多机会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这些西方的父母,他们和咱们是一样一样地。那些不管孩子的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能力管好自己,同理那些不管老年父母的也是因为自己能生存已经很费劲了。之所有有这些刻板印象,主要的原因是,他们的边界感普遍比我们要强一些,似乎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烦恼。
不管怎样,这本书的确打动了我,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