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讲过家里一段故事,当年爷爷攒了些钱,于是考虑是盖个房子还是买些田地,最后还好把钱用来盖了房子,记得父亲跟我说起的时候还是无限感慨,当时如果爷爷一念之差买了田,那么就变成了地主,那咋们祖孙三代都真是要遭殃了。
这个事情在不同的年纪我自己有不同的感受,小时候就是感到很幸运,慢慢长大有些经历后,我也在想是什么导致爷爷做出这个选择?其实自己这些年来,大大小小很多事情都面临是进是退,是左是右的选择。很多事情自己根本就没时间去细想就做出决定。我自己猜想爷爷当年之所倚选择盖房,道理其实也是可以想到的,因为我的家乡实际是不太适合种田的,大部分的人要不出海打鱼,要不做买卖,更多的是流落他乡,所以从大环境说买田并不是个首选。因此,很多所谓的选择,其实根本没得选。回望历史上不少的典故,往往都会觉得怎么会这么蠢,做出这么糟糕的选择,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国共在日本投降后的东北决战,最开始的时候共军打算独占东北,将几乎全部精锐都押宝进去,要放手一博。共军的主帅是林彪,国军这边领军的是林彪的师兄杜律铭,两军一接上火,国军就已经是占尽优势,林彪很快就觉察根本不是对手,奈何毛泽东强令要坚守不后退半步。双方在四平酣战一个多月,林彪最后决定放弃四平,大幅度撤退。兵败如山倒,撤退中林彪的机要秘书投敌,杜律铭在知道林彪的底细后全线追击,应该说如果杜律铭如果死咬着林彪一直不松口,把东北共军消灭掉,或者至少干掉大部分,那么中共还能不能最后上台,那完全都是未知数。但偏偏杜律铭追到哈尔滨就停下来了,这个实际上连林彪都觉得不可思议,本来林彪的打算是放弃哈尔滨,一直退过黑龙江,甚至躲进苏联的地盘。但事情很似乎神奇,但实际上也并没什么不可思议,这其实也正是林彪大幅后退的原因。林彪在之后的一次会议的讲话很好的回答了这个疑问,林彪说很多同志都埋怨部队撤退的太早太远,我要说是撤得太晚也还撤得不够远。敌人来的时候是一只攥紧了的拳头,我们没有办法战胜他,所以我们要后退后退再后退,敌人占领了城市,就要派人去守卫,这样一个拳头变成了一个手掌,再也没有力量,我们只要找到敌人薄弱的地方,一个一个的击破,敌人最后就会被我们打到。林彪么说,也这么做到了。在随后的2-3年内,国军越打越少,共军越打越多,最后全取东北。
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很多时候也许冥冥之中已有定数,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随遇而安,逆来顺受。
唉,历史有很多随机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