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在大鱼后面觅食的小鱼 - 1
之前一直用垃圾股做话题,但想想也许不太恰当,还是引用香港的叫法仙股可能贴切些。最近买入很多一家叫NGY的股票,并且在论坛上发表很多帖子,也引来很多的点阅,这个故事也会翻译了贴在那个论坛上。主要想说的是,其中一个帖子的跟帖多少有些不友好,他提到两点,一个是我是为这家这家公司工作的,要不然不会买入那么多这家的股票,另一个就是说这些帖子都是机器人写的。其实在网上谁也不知道谁是谁,我回帖做了些解释,但后来想想有些多余,就是你很难在网上证明你自己不是机器,这类解释其实没多大的意义。
这里我想讲讲我这些年来作为一个小投资者的历程,不是一个成功的历程,但也绝对不是失败的经历。讲这个的主要目的,一个是复盘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,另一个也是希望给读者一个信息,就是投资人,特别是大多数小投资者,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,还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方向,要顺着自己的喜好走,而不是一味听从其他人,即便是专家的意见。
我从2003年到加拿大,工作属于中等级别的技术工人,收入也属于中位数,不是很高但也不算低。在2005年左右我在多伦多买了第一个物业,一个condo,价格大约20万,2年后因为我要搬到温哥华,所以就以23万卖掉,去掉税费,小赚了些。2007年底到的温哥华,这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房价暴跌,温哥华的房地产也处于低迷状态。当时我们在温哥华西区看到一套独立屋,叫价是65万,我查了一下市府的估值,地价都要68万,于是就下了个62万的offer,那时候我们没有经纪,卖方经纪跟我们说我们的价格比其他太低,当时市场其实有些迹象在复苏,但一来我刚到,工作也还没很稳定,听经纪这么说以为有人出接近70万就放弃了。非常可惜,其实最后成交的价格才64万。这个房子我一直念念不忘,因为这个房子之后短短3-4年间就因为可以改建成townhouse,房价也飙升到了300万。很多时候都会觉得,也真是一念之差,就似乎天渊之别。
也就是刚刚错过这个房子,感觉也就1个多月的样子,市场就忽然间火爆起来,当时也不敢追高,于是就继续租房子住算了。到2009年因为第二个小孩出生,觉得不想再租房子了,当时在看出租房的过程中,认识了一个香港经纪,其实是一家三口都做经纪,我们最初见到的是吴太,这位女士那时大概也有50上下,举止言行相当大气又随和,就是一种让人很舒服很信任的感觉。吴太的先生感觉就是个书呆子似的,这个倒不是贬低的意思,这位老先生说话做事和他太太相比让人很着急,吴先生曾经还做过法庭的翻译,是有认证的,我前段时间打官司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帮忙,但最近老先生身体不是很好,已经退隐江湖了。他们的儿子和我同名,我观察他们合作方式就是吴太是门面,负责联络和拓展业务,老先生负责文件起草以及公文写作,跑腿的事情就是小吴先生的事情。吴家一家人是非常诚恳和守信的,和他们打交道你会觉得很安心,他们也会很替你着想。
只是凡事都有正反两面,那段时间房价不断在涨,吴先生吴太太都觉得价钱太高,很多时候他们会不自觉的流露出难以接受的态度,这也给我们在判断上比较迟疑。在接连抢几个offer都没到手后,终于看到一个不错的ownhouse,也叫镇屋,买的价钱大概是39万,卖家是个日本人,因为父母去世有个房子要去继承就卖了。这个镇屋面积很大,而且只和另一个单元相连,实际是一个duplex。因为房子当时已经丢空,卖相比较差,因此还算不用怎么抢就买到了,其实相比之前投得一个附近类似的镇屋,这个房子性价比高很多,最关键是这房子的地是free hold的,也就是我们是拥有这个地的。而之前想买的房子装修得很好,但地是leasing hold的,也就是租借地。这边的租借地一般租期是99年,也就是当初英国跟中国租借香港的年份。另外这边大部分的租借地的地主,就是原住民,这边叫的第一民族。
这个房子周围邻居都很好,我们也把房子做了很多装修,外面还修了一个很大的deck,住着相当舒服。那个时候我的工作已经稳定下来,收入也很好,因此住了一年就打算换个独立屋了。